在做海岸快篩的時候發現一個現象,於是提筆開了一個篇章進行「區域海岸地形」的研究。故事是這樣的:「我們發現在中南部許多人工化的海堤,海廢垃圾就像戳戳樂的贈品一樣,躲藏在水泥消波塊大大小小的洞裡,不但類型難判斷,也不容易移除。這次調查也發現到海岸垃圾不是大範圍的平均分布,而是零星、高度集中在特定範圍區域,而且各個污染熱點與臺灣多樣性的海岸環境、地形、地質、座向與河川水文有複雜的關係,過去淨灘大多集中在容易到達的沙灘地形,而忽略了難到達卻又含有大量垃圾的地方。」
海岸分類與垃圾辨識系統的價值,是針對難以判斷垃圾類型的海岸地形區域,鑑定出其污染程度,並排定清理的優先順序,分配有限的資源做最大的環境改善,使各相關利害單位則可依資料結果建立專業的高效率污染復原工作。
上面既然談到各污染熱點與海岸地形、地質、座向與河川水文有關係,那又該如何進行廢棄物管理呢?想要知道海洋廢棄物有多少、廢棄物密度、廢棄物種類,除了靠視覺法,還可以靠聲納法,水中地形還可考慮拖網法。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tlsh.tp.edu.tw/~t127/topographytaiwan/index.htm
海岸的分類是根據目的,不是分越細越好。像是 1952 年華倫亭 (Valentin) 為了能夠解釋在「地方的侵蝕、堆積」與「大環境的沉水、離水」,因此提出了一套特別的海岸分類。而在做垃圾辨識時,我認為有必要提出另一套海岸分類法,這也是另一個學術發表的創新洞見,採取實用價值。
圖片來源:由 A552745 - 自己的作品,CC BY-SA 3.0,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12630120
不過它的分類依據非常有啟發價值,我們來看看:
四作用
三現象
在 2017 年 2 月出版的臺灣「整體海岸管理計畫」,裡面有許多很有參考價值的敘述性資料,讓我們一起來欣賞:
※ 地種分類: 陸地、水體、海床、底土。
※ 海岸防護設施分類: 指堤防、突堤、離岸堤、護岸、胸牆、滯洪池、蓄洪池、地下水補注設施、抽水設施、防潮閘門。
※ 棲地敏感地區分類: 保育珊瑚礁、藻礁、海草床、河口、潟湖、沙洲、沙丘、沙灘、泥灘、崖岸、岬頭、紅樹林、海岸林。
※ 海岸衝擊因素分類: 海象、氣象、地形變動、地質變動、地盤變動、侵蝕狀態、波力、設施重量、水壓、土壓、風壓、地震、漂流物。
根據黑潮基金會在 2018 年 5~7 月遶台一周的「島航計畫」,海漂垃圾組成如下: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rhythmsmonthly.com/?p=35405
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許多地方人煙罕至,岸邊卻聚集著許多不知從何而來的海漂垃圾。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rhythmsmonthly.com/?p=35405